首頁>新聞中心>宏觀經濟

全國碳市場將擴容升級千億規(guī)??善?br>

2022-01-26 09:43:00

  作為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(下稱“全國碳市場”)有望實現擴容升級和新一輪規(guī)模增長。從目前的進度來看,建材、有色兩個行業(yè)或成為第二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(yè),而石化和化工行業(yè)相關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,大約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(yè)符合納入條件。業(yè)內預計,按照目前的碳價水平,到碳達峰的2030年,全國碳市場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。
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數據顯示,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(fā)電行業(yè)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,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。“總體來看,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,價格發(fā)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,企業(yè)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,促進企業(yè)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。”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新聞發(fā)言人劉友賓表示,下一步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將修訂完善相關法規(guī)制度和技術規(guī)范,切實抓好全國碳市場建設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。
  日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(huán)境政策研究中心發(fā)布的《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(2022)》指出,根據目前的交易量測算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換手率在3%左右。與歐盟碳市場相比,中國全國碳市場尚處于發(fā)展初期,市場活躍程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。
  為提升市場活躍度,進一步擴大行業(yè)覆蓋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是當務之急。“2022年全國碳市場有望實現交易主體擴容和新一輪規(guī)模增長?!睆B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鋼鐵、有色、建材、石化等是碳排放的重點行業(yè)。目前這些行業(yè)具備進入碳市場的良好基礎和前期準備,有望較快被納入全國碳市場。
  據了解,2021年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已分別委托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(yè)協會、中國鋼鐵工業(yè)協會開展建材、有色金屬、鋼鐵行業(yè)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工作。
  石油和化工行業(yè)的相關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(yè)聯合會(下稱“石化聯合會”)產業(yè)發(fā)展部副主任李永亮告訴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,按照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設定的標準,目前看大約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(yè)符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條件。據透露,受相關部門委托,石化聯合會正在開展石化和化工行業(yè)碳配額分配方案、全國碳市場運行測試方案等的研究工作。
  《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(2022)》預計,在“十四五”期間會逐步完成除發(fā)電行業(yè)外的其他七個重點能耗行業(yè)(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鋼鐵、有色、造紙、航空)的納入。預計完成八大行業(yè)覆蓋之后,全國碳市場的配額總量有可能會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到70億噸,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%左右。按照目前的碳價水平,到碳達峰的2030年,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。
  在覆蓋行業(yè)擴容升級的同時,未來全國碳市場還將增加市場參與主體,豐富交易產品,完善制度規(guī)則,強化和其他減污降碳政策措施的協同性。
  《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(2022)》預期,2022-2023年全國碳市場優(yōu)先引入機構投資者,之后逐步引入個人投資者。同時,目前全國碳市場主要是現貨交易,預計在“十四五”期間,將會推出更加市場化與金融化的產品,增加期權期貨等碳排放交易的衍生品。其次,預期開征碳稅進程將提速,與全國碳市場協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。此外,全國碳市場的制度規(guī)則將進一步完善,碳配額總量設置堅持適度從緊。
 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科認為,碳交易產品多樣化,可以有效規(guī)避交易價格波動風險并且增加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活躍度,滿足不同參與者的需求,但同時需要注重市場的風險管理。
  孫傳旺建議,目前全國碳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,未來還需要從多個方面開展建設工作。首先,完善MRV(碳排放監(jiān)測、報告、核查)體系,提高碳核算全流程的一致性、準確性和透明性,夯實碳交易基礎根基;其次,探索碳市場與電力市場的聯動模式,強化碳電市場的政策協同、機制互補;此外,引導企業(yè)加強碳資產管理能力建設,建立健全企業(yè)碳賬戶,提高企業(yè)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。

來源:經濟參考報

編輯:張雨恬

版權說明

【1】 凡本網注明"來源:中國冶金報—中國鋼鐵新聞網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。媒體轉載、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,需經書面授權。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《中國冶金報—中國鋼鐵新聞網》及作者姓名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【2】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中國鋼鐵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
【3】 如果您對新聞發(fā)表評論,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、法規(guī),尊重網上道德,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。
【4】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。電話:010—010-64411649
品牌聯盟
  • 燃燒裝置2.gif
  • 湖南華菱集團.jpg
  • 山東鋼鐵集團.jpg
  • 1_看圖王.png
  • W020190430461031429831.jpg
  • 首鋼.jpg
  • 冶金工業(yè)規(guī)劃研究院logo1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1874406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2778336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3702632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17201098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6679805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7505186.jpg
  • brand04.png
  • brand06.png
  • brand05.png
  • brand03.png
  • brand02.png
  • brand01.png
    read_image.gif

    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安貞里三區(qū)26樓 郵編:100029 電話:(010)64442120/(010)64442123 傳真:(010)64411645 電子郵箱:csteelnews@126.com

    中國冶金報/中國鋼鐵新聞網法律顧問:大成律師事務所 楊貴生律師 電話:010-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:guisheng.yang@dentons.cn

    中國鋼鐵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0701626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32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