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新聞中心>宏觀經濟

數字經濟增強中國經濟“抗疫性”

2020-02-24 10:45:00

  新華社記者樊宇 金旼旼

  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,新冠肺炎疫情發(fā)生后中國經濟和社會運行展現(xiàn)出了一系列不同,如“線上消費”“云端辦公”“碼上防疫”……國際媒體和觀察人士注意到,這些新趨勢反映出,近年來中國蓬勃發(fā)展的數字經濟在疫情發(fā)生后發(fā)揮了緩解影響、防疫增效等作用。

  在評估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影響時,經濟學家大多采用和非典時期情況做類比的方法,例如經濟結構、企業(yè)經營狀況、外部經濟環(huán)境、疫情暴發(fā)時點和周期、城市化率等。分析人士認為,當下中國經濟具有2003年時不具備的一些新優(yōu)勢、新特點。

  首先是“線上消費”。全球最龐大的移動互聯(lián)網用戶群,以及非常發(fā)達的平臺經濟,在疫情期間減弱了經濟方面影響。法新社本月12日的報道注意到,中國高度發(fā)達的線上部門和超過8.5億移動互聯(lián)網消費者或緩解經濟方面的影響。

  波士頓咨詢日前發(fā)布的報告也印證了這點:雖然線下渠道受到劇烈沖擊,但線上平臺,尤其是O2O到家平臺催生新機遇。報告以春節(jié)期間部分飲料品牌銷量舉例說,商超渠道銷售減少20%、傳統(tǒng)小店下降50%;而一般電商增長50%、O2O到家平臺則增長超過2倍。

  美聯(lián)社報道說:“電商是在1月底啟動病毒防控措施以來少數幾個興旺的行業(yè)之一?!笔謾C下單、無接觸配送的盒馬鮮生在疫情期間不打烊,逆勢獲得快速發(fā)展;企業(yè)不僅在春節(jié)期間發(fā)展出“共享員工”模式,還宣布今年將面向社會、應屆生開放3萬個崗位。

  在非典時期尚不存在的線上外賣,在本次疫情期間也發(fā)揮了不小作用。

 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(yè)頻道網站本月5日報道說:“在中國努力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風險之際,更多人為等待疫情散去而宅在家里,這為一些配送和電子商務公司提供了機遇?!?/p>

  其次是“云端辦公”。在線辦公爆發(fā)式增長提供了復工和復課新渠道。和非典時期相比,更完備的網絡基礎設施、更強大的平臺計算能力,令數億人同時開展線上辦公成為可能。

  據阿里巴巴旗下智能移動辦公平臺釘釘的統(tǒng)計,2月3日以來超過1000萬家企業(yè)組織的2億上班族在線開工,預計有5000萬學生通過釘釘在線課堂的方式學習。騰訊的數據也顯示,2月10日,企業(yè)微信迎來最強大一波開工、上課需求,后臺服務量上漲10余倍。

  法新社的報道說,疫情或將加速中國經濟線上化發(fā)展的長期進程。美國管理咨詢公司GWA的統(tǒng)計分析顯示,美國至少3000萬人可在家遠程辦公,而2018年中國線上辦公人數尚不到500萬。這也意味著中國在該領域發(fā)展?jié)摿薮蟆?/p>

  再次是“碼上防疫”。和非典時期相比,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令疫情防控更加高效、精準。路透社本月17日報道了杭州地方政府和支付寶合作,通過綠、黃、紅三色二維碼來實施人員出行的動態(tài)管理。

  事實上,從杭州到貴陽,通過“掃碼溯源”方式來協(xié)助疫情防控的做法已頗為普遍:“碼”上買菜、“碼”上實名乘車、“碼”上登記回家等一系列新技術應用不僅令防控疫情更加高效,也令企業(yè)復工更加便捷。

  法新社本月8日的報道也注意到,中國正通過新技術來幫助應對疫情:“中國正在通過采用一些熟悉的工具來發(fā)現(xiàn)和阻止?jié)撛诘母腥荆簲祿粉櫤腿斯ぶ悄堋!?/p>

  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自動化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,通過阿里達摩院提供的AI算法,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時間縮短至半小時。達摩院和阿里云聯(lián)合研發(fā)的AI診斷技術,可以在20秒內準確對CT影像做出判讀。

 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(fā)生后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這些新特點、新趨勢并非憑空而來,而是根植于中國近年來快速發(fā)展的數字經濟和數字基礎設施。正如非典疫情催生了一系列新行業(yè),海外媒體和觀察人士也普遍認為,新冠肺炎疫情發(fā)生后,數字經濟領域的一些發(fā)展也可能會加快。

來源:新華網

編輯:陳曦

版權說明

【1】 凡本網注明"來源:中國冶金報—中國鋼鐵新聞網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。媒體轉載、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,需經書面授權。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《中國冶金報—中國鋼鐵新聞網》及作者姓名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【2】 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中國鋼鐵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
【3】 如果您對新聞發(fā)表評論,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、法規(guī),尊重網上道德,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。
【4】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。電話:010—010-64411649
品牌聯(lián)盟
  • 燃燒裝置2.gif
  • 湖南華菱集團.jpg
  • 山東鋼鐵集團.jpg
  • 1_看圖王.png
  • W020190430461031429831.jpg
  • 首鋼.jpg
  • 冶金工業(yè)規(guī)劃研究院logo1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1874406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2778336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3702632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17201098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6679805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7505186.jpg
  • brand04.png
  • brand06.png
  • brand05.png
  • brand03.png
  • brand02.png
  • brand01.png
    read_image.gif

    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安貞里三區(qū)26樓 郵編:100029 電話:(010)64442120/(010)64442123 傳真:(010)64411645 電子郵箱:csteelnews@126.com

    中國冶金報/中國鋼鐵新聞網法律顧問:大成律師事務所 楊貴生律師 電話:010-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:guisheng.yang@dachenglaw.com

    中國鋼鐵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07016269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3228